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古代科技史等十分重要的资料。这些遗存按照内容的原始性(原件与非原件),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直接遗存和间接遗存。本文将按照以上两种类别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档案遗存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论,**后探讨其科技文化价值。
关键词 建筑档案、直接遗存、间接遗存、科技文化价值
Abstract:Remains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fil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ancient history of science, and other important th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ents of the original (the original and non-original) these remai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basic patterns: direct remains and indirect remains.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se remai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 two categories ,and the last it explor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ses remains.
Key words: architecture file; direct remains; indirect remai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values
一、中国古代建筑档案的起源、形成与管理
建筑档案是科技档案的一种,是人类建筑活动的产物,产生于人类的建筑活动之中,并服务于各种建筑活动。两者在逻辑上,应是先有建筑活动和技术,后有建筑档案。随着建筑活动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建筑档案逐渐形成,其主体和内容也从简单到复杂。
1.中国古代建筑档案的起源
《史记·封禅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处。明堂图中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及五年修封……”。[①]这段记载中讲了一个叫公玉带的济南人献给汉武帝一幅黄帝时的明堂图,使其能够按图造堂。按照司马迁这段记载,黄帝时就有了记载建筑物形状的工程图纸了,这是目前文献记载中出现**早的建筑档案了。
我国现存**早的建筑档案是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村西出土的一幅铜版建筑设计平面图——《战国中山**墓兆域图》。此图现存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据推测,“这幅战国时期的铜版地图距今至少有2200多年”[②],也是****上发现的**早的铜质建筑平面设计图。铜版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图上由图形线划符号、数字注记和文字说明三部分组成。它的正面是一幅完整的葬域平面图,在铜版背面所刻的国**诏书上规定,此图一份从葬,一份保存在**府里。这份铜版兆域图的出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2.中国古代建筑档案的形成与管理
中国古代建筑档案出现之后,随着时代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形成主体和建筑档案自身的内容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总体来说,古代建筑档案的形成是一个从单一到复杂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建筑档案的形成者主要分为官方和民间两大类。官方形成的建筑档案主要是一些****建筑的图纸,如清代样式房形成的大量建筑图档,法典、标准性文件,如宋代的《营造法式》和唐代、明代颁布的《营缮令》等,而民间形成的建筑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数量和种类越来越丰富,私人著述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高峰。
由于民间建筑档案流传方式多样,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建筑档案的管理,主要指的是古代官方形成的建筑档案的管理。官方建筑档案的管理主要有两种,一为建筑档案的形成部门的管理,一为各朝档案保管机构的管理。
中国古代历朝政府都设有掌管建筑的机构和官吏。如据《周礼》记载,周代的宫室图形档案为内宰掌管。《周礼·天官冢宰·内宰》:“掌书版图之法。”(译:内宰执掌依法登录记载服务于内宫的人员的名籍和宫室官舍的图形。)
随着封建制的日益完善,逐渐形成了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③]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彩板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这些部门中,形成了大量的建筑档案,并对其进行规范的管理。自周至汉,国家的**高工官成为有“司空”,汉代以后,代之而起的是“将作”,由他“掌修宗庙、路寝、宫室、陵园土木之工”(后汉书三七百官志)秦至西汉,称为“将作少府”,东汉以后改称“将作大臣”,魏晋为“民曹尚书”,隋以后至清朝称“工部尚书”, 唐、宋则称“将作监”,太监和监的副手称为“少将”、“少监”。
明清两朝均不设将作监,而在工部设营缮司,负责朝廷各项工程的营建。清康熙以后,则在内务府另设“内工部”(后改称营造司),承担清代特有的大规模行宫和苑囿的建造,并设“样房”、“算房”。
另外,中国古代的档案保管机构同样也对建筑档案进行管理。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中国较早的集中保藏档案的处所为殷墟甲骨窖穴。汉代的石渠阁、唐代的甲库、宋代的架阁库、明代的黄册库、清代的皇史宬、内阁大库也保藏有大量****的建筑档案。
总之,中国古代有着与同时期各国相比,较为发达的建筑档案的形成与管理制度,并在当时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建筑档案。这些古代建筑档案中有一些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遗存了下来,并在今天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建筑档案直接遗存
中国古代建筑档案的直接遗存是指以原件形式遗存下来的中国古代建筑档案。从这些档案遗存的来源上来说,有四种基本情况:档案部门保存下来的建筑档案原件、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的建筑档案原件、地面遗存的石刻建筑档案等、古人今人的科技建筑汇编等。
1.档案、图书部门保存下来的建筑档案原件
档案、图书部门保存下来的档案原件一般时间较晚,主要是明清档案。从载体形式上,以纸质形态为主,其他形态则数量较少。现存于中国****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工部档案数量和种类也是比较多的,包括谕旨、奏摺、行文、绘图说帖、做法清册、销算黄册清单、图样、烫样、丈尺说明、随工日记、工程备要等形式的档案。另外涉及到建筑的全宗有很多,如内阁全宗(全宗号——02)建筑工程类:有关于宫殿、园囿、陵寝、坛庙、衙署、城垣、营房、驿站、仓库工程的文件,有关于道路、桥梁工程的文件,及其工料银两核准报销的文件;钦天监档案全宗(全宗号——53)包括选择营建地势及缓修观象台问题的文件等。一些地方档案馆也存有一定数量的清代建筑档案,如辽宁省档案馆保存的黑图档(档号——JB7)、盛京内务府档(档号——JB8);吉林省档案馆保存工司档(档号——8)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样式房图文档案收藏12000余件,其中大多数被馆方冠以“样式雷”排架,与舆图分开收藏。
2.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下来的建筑档案原件
考古出土和地面遗存的档案原件一般来说年代久远,并且载体多是金石。迄今为止,共出土甲骨档案17万余片,其中有有4万片之多是反映农业生产、天文、历法、气象、医药卫生、交通、手工业等科学技术方面内容的,约占全部出土甲骨档案的四分之一,在这部分甲骨中,有很多涉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内容,记载了普通房屋、宫殿、高层建筑、城墙、城楼等的情况,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建筑活动和技术水平,对当代人研究殷商时期的建筑文化有很大的价值。而上文提到的中山**墓兆域图便是刻于铜板之上,这些建筑档案同时又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3.以石刻为主的地面遗存的建筑档案
除了出土的骨质和金属建筑档案,现存的建筑档案还有砖刻和石刻等,如现存四川省博物馆的《市井图》,便见于东汉(25 - 220) 墓出土的画像砖上,表现的是东汉郡、县商业区市容面貌,它对研究中国汉代郡县级城市街区特点有重要参考价值。《兴庆宫图》刻于石碑上,是唐玄宗(李隆基) 的离宫——兴庆宫的宫院图,现存陕西省碑林博物馆。《静江府城图》又称《桂州城(今桂林市)图》,是静江府城的竣工图,刻在鹁鸠山(今广西桂林市北鹦鹉山)南麓石崖上。
4.以编研成果形式保存下来的建筑档案
档案汇编虽不是档案原件,但由于是根据档案编研而成,因此可以与档案原件具有同等原始性意义,它们也可被列为直接遗存。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科技档案编研成果种类丰富,大致包括:数据汇编、图集、文件选编或汇编、案例汇集、科技手册、科技大事记等,而其中建筑档案汇编主要是文件选编或汇编,如《考工记》等。
《考工记》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中国**早的官方文件汇编的典型。它是对当时齐国的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分工、生产技术和考核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相当详尽地记述了各种产品的制作规格及城市、宫舍的建筑布局和设计规范。《考工记》共记载了六门工艺,三十个工种的技术规则,其中“攻木之工”部分有“匠人”一节。《考工记·匠人》就是一份总结和反映周代城市建设活动的重要史料。《考工记·匠人》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规定匠人的职责,二是制定规划与建筑规制,即规定都城、**宫及道路规划中的具体技术要求。可以说《考工记·匠人》既是一部官制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规章,又是汇先秦建筑之大成的重要典籍,对后世的城市规划与营造业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后被收入《四库全书》经部——礼类。
另外在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关设计、施工的法令和规范中,尤以官刊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为正统,“ 不论在构成体系上还是在记载内容上均以****的优势占有重要的地位。”[④]《营造法式》包括名词、数据、各作制度、工料定额、各种图样,全书计36卷,357篇,3555条。其中,有283条“系于经史群书中检寻考究所得”,308篇、3272条则采纳“工作相传,并是经久可以行用之法”[⑤]。因此,它不但是宋代建筑工程规范和建筑制度标准,而且是宋以前建筑技术标准的总结。《工程做法》则是明清两代工程官式做法的汇集,重在官工,为清工部会同内务府主编。
三、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间接遗存
中国古代建筑档案的间接遗存是指以非原件形式遗存下来的中国古代建筑档案内容,其主要形式是通过相关著作保存下来。这些著作,将建筑档案的原始记录与作者的创作融为一体,所以被称之为间接遗存。这种间接遗存以官方史志和私人科技著述为主。
1. 史书中的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间接遗存
中国古代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而编史修志又主要是以档案为依据,所以,我们把官修史书列为是建筑档案的间接体现。在古代社会,史书有官修与私修之分,这是两种长期并存的编写修史形式。就它们与档案遗存关系而言,官修史志中一般包含档案遗存较多。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体类虽多,但就史书编纂的总体特点而言,主要是记叙和是博采史料的“编著”,这些史书中有很多部分时涉及当时的科学技术,由于建筑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像天文、医药、农业、手工业那样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因此这些史书中对当时建筑技术和活动的记载多零散见于对其他事物的记述中。如《汉书》的《郊祀志》、就对汉长安城南郊的礼制建筑——“明正教”的明堂、,“宣教化”的辟雍等有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礼制建筑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史记》做为一部总结中华三千多年古代文明的百科全书,除了囊括孔子所致力于的诗、书、礼、乐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民族以及天文、地理、医学、科技等。其中就记述了古代园林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中国古代**早的园林——沙丘苑:帝纣**“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就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2.方志中的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间接遗存
我国有2000多年的修志传统,留存下来方志种类和内容都十分丰富。按记载的内容范围不同,可分为:通志(一般的省、州、县志和****性的总志都属此种)、专志(专门记述某一方面内容)、杂志(记述一地的舆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没有通志那样完备、系统)。通志如《大元一统志》、《浙江通志》,《陕西通志》、《河南通志》、《盛京通志》、《山东通志》等中也均具有关于城垣、宫室方面的记载。唐代李吉甫编著《元和郡县图志》所述地理事实以唐元和八年为限,把当时****十道所属各府州县的等级、户乡数目、沿革、四至八道的方里、山川、开元与元和时的贡赋、盐铁垦田、军事设施、兵马配备、古迹等,依次叙述,各卷卷首都附有图,另外如《江南通志》中“江宁府”部分,就对江宁府城池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城垣长一千八十四丈五尺,知县曹一麟覆以甓”。;专志类如《三辅黄图》和《洛阳伽蓝记》等,均有古迹、宫殿、寺院、陵墓、园林、书院的内容记述,为古建筑和古文献研究者耳熟能详。
3.政书中的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间接遗存
政书,是政府各部门规章制度和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及它们实行情况的记录,比较集中地提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政书涉及的内容很广,各种建筑制度就包括在内。如明代官修的《明会典》,体例以六部职官制度为纲,以事物名数、仪文等级为目,分述各行政机构的职掌、事例、冠服、仪礼等,其中就有“城垣”部专门讲述明代所修城墙的施工标准及工程建造过程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其他的一些重要的政书主要有唐杜佑络撰的《通典》、唐玄宗时官修的《唐六典》、南宋郑樵编著的《通志》、元马端临编著的《文献通考》、宋**溥撰的《唐会要》、宋代官修的《宋会要辑稿》、元代官修的《元典章》、被称为“清三通”的《清朝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等。
4.类书中的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间接遗存
类书是我国古代采辑或杂抄各种古籍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次排列于从属类目之下,以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古代科技档案信息、建筑档案的间接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等的重要文献资料的来源。
现在流传下来的类书主要有唐代的《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白氏六帖事类集》,宋代官修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与《册府元龟》,清代类书较以前更多,其中较有名的有《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骄字类编》、《子史精华》、《格致镜原》等。这些类书中有大量的建筑档案的间接遗存,如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中的“储宫”部、“居处”部,宋**应麟编《玉海》中的“宫室”门,明解绪、姚广孝等奉敕编纂《永乐大典》中的“工技”类,清陈梦雷原编《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宫闱”典、清陈元龙编《格致镜原》中“宫室”类等都有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活动的记载。
5. 笔记、游记等私家著述中的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间接遗存
“文学作品,以它特有的方式记载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而成为古代科技资料的组成部分”[⑥]。私人著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论述建筑知识,这些著述的作者多为当时的建筑家,内容也十分****和系统。如隋代建筑家宇文恺所做《明堂图仪》,其中利用比例关系绘制建筑图和制作立体建筑模型的方法,在我国建筑史上是一大创举。其他比较****的专著如北宋初年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明中叶《鲁班营造正式》、明末****造园家计成撰《园冶》等。
另一类是非****的论述,也就古建筑提供宝贵的资料。如我国**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便通过《公刘》、《文**有声》、《鸿雁》和《斯干》等篇向人们展示了州人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有组织、有领导地大规模集体建造屋舍、有计划地营建都丰、镐,以及则建筑队伍的来源、组成和宫室屋面的形制、装饰等。这类著述现存数量较多,如北宋欧阳态的《舆地广记》、宋孟元老撰的《东京梦华录》、明代刘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明代的《宛署杂记》、《历代山陵考》、《关中陵墓志》、《故宫遗录》、清康熙时的《日下旧闻》、乾隆时期的《钦定日下旧闻考》、嘉庆时的《唐两京城坊考》等著述,都涵盖了丰富的古代建筑知识。
四、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遗存的科学文化价值
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档案得以流传下来,这些现的珍贵史料,不仅是对当时建筑经验和知识的总结,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传承赋予了建筑档案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
1. 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遗存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
“中国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上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风格鲜明的独特艺术体系之一,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⑦]二十20世纪初,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束了中国建筑作为一个体系的发展,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渐渐失去他的张力。新时期建筑文化出现危机,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建筑师应熟悉本土文化才能赢,应对中国建筑文化充满自信”[⑧]。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中国的建筑文化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文化趋同”的大潮中。幸而在这个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索实物,考证过程,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在未来的****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在****化进程中,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文化的同时,对本土文化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⑨]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的衰落,致于消灭的现象。
因此只有通过对古代建筑档案进行研究,从中总结规律,从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其发展和创新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2. 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遗存在现存古建筑维护中的价值体现
“古建筑的构造复杂,由于构件本身材质性能所限,再加以人为的破坏和自然营力的侵蚀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建筑****经常保养维修,以致更换个别构件才能保护其年代久远。在历史上有时由于残毁过甚或出于其他原因,推倒重建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年代愈古的建筑物,被后代修理的机会就更多一些,局部式样被改变的机会也多一些,现存五百年以上的古建筑物,没有被后代修理改变的实例,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的。”[⑩] “中国古代建筑遗物有一定数量,但不平衡,每每是年代近的多,年代远的少;砖石结构遗物多,木构遗物少;被重新修改动过的多,未改动的少,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工作中,需要在遗物研究的同时,配合文献资料的研究,遗物具体但只是个别的,文献抽象但却有共同性,两者互相作证,互相结合可以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可靠,更具有说服力。”[11]
为了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管理,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重视档案资料,还要“有计划地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纪录档案资料,应当要求达到万一这一建筑物全部毁掉时,能根据档案资料加以复原的程度。历史资料包括创建的历史,各种有关的文献记载,绘画、图片、诗文等,凡与本建筑有关者都要加以收集”。[12]
3. 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遗存在建筑史研究上的价值体现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着********的建筑技术,而作为这些技术的直接记载的古代建筑档案也是浩如烟海、富有特色的。研究了解我国古代建筑档案的特点,不仅对我国现代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将为我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比如通过现存的样式雷图档,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室建筑有一套完整的设计程序,无论是宫殿、陵寝还是园囿,都是先由算房丈量地面,再由样房里以掌案为首的“样式雷”进行设计,然后是设计绘制地盘尺寸样,即立样图并估算工料,呈奏钦准,而后实施。
4.中国古代建筑档案遗存在其他研究上的价值体现
建筑活动是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建筑档案也必然涉及到社会的其他问题。特别是与其关系密切的问题,如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等,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档案的价值体现在很多领域,如建筑图中涉及的绘制技法,便是研究中国古代图学成就的重要材料。如样式雷图样中便采用了科学而巧妙的表现方法,根据实际需要在正投影图中采用了立样图、侧样图和旁样图,如《圆明园殿内尺寸平面图》(故样948),而在剖示方法上则综合使用了平剖、纵剖、横剖、局部剖等各种形式。
--------------------------------------------------------------------------------
[①] 司马迁:《史记》卷二八,中华书局,1983:401。
[②] 曹婉如、郑锡煌等:《中国古代地图集》,文物出版社,1990。
[③] 潘古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3。
[④] 蔡军,张健:《工程做法则》例成立体系的研究[J].华中建筑,2003(2)。
[⑤] 李诫:《营造法式·总诸作看样》。
[⑥] 张秀宏:《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概况》,《图书情报》, 2005(5)。
[⑦] 紫图大师图点丛书编辑部:《中国不朽建筑大图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
[⑧] 李德喜、郭德维:《中国墓葬建筑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⑨] 吴良镛:《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建筑
学报》,2002(2)。
[⑩] 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45。
[11] 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68。
[12] 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36。
体验新版博客